
瑟瑟发抖,Gay,稍有不慎就会在人民公园挨打
针对性少数的霸凌,时至今日还能发生在2025年的一座省会城市,实在是让人有些让人乍舌。


1、 公园暴力视频曝光:一群针对男同的嚣张暴行
近日,几段在网络上疯传的视频,将郑州人民公园推上风口浪尖。视频里都是一群言语粗鄙的社会青年围堵暴打一名疑似同性恋的男子。
“你是 1 不是?你是男同不是?” 辱骂搬的质问伴随着拳脚落下,而被打者的哀求 “别打了,中不中” 在施暴者 “打死你” 的叫嚣中显得格外无力。
而且这群人竟对着镜头拍摄施暴全程,仿佛在炫耀 “战果”。
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不难看出,这并非临时起意的冲突,而是一场带有明确目标的有组织围猎。
他们伪装男同,使用小蓝等社交软件将人约出然后施以暴行,简直令人发指。
视频里的每一声辱骂、每一次挥拳,都像一把钝刀,切割着社会文明的底线。


2、暴行背后:偏见滋生的暴力何时休?
当打人视频引发公愤时,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
针对 LGBTQ + 群体的暴力从未真正消失。
这群施暴者为何敢如此肆无忌惮?根源在于他们被 “异性恋霸权” 的偏见裹挟,自封为 “主流” 的代言人,将少数群体的存在视为对自身 “正统性” 的威胁。
性取向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既非疾病也非罪孽。
2001 年,我国第 3 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实现同性恋非病理化,与世界接轨,明确其并非精神异常;
2014 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牟虹在联合国相关会议上明确表示,在中国,包括 LGBT 人群在内的任何人都受法律保护,不会因性倾向被歧视。
那些给同性恋者贴上 “不正常”“道德败坏” 标签的人,那些将性少数群体与艾滋病强行捆绑的舆论,无形中为暴力行为提供了扭曲的 “正当性”。
我们必须明确:对任何群体的暴力都是对人权的践踏。
消除仇恨,需要社会对暴力零容忍的坚定态度,更需要每个人撕破偏见的伪装 —— 因为今天纵容对少数群体的伤害,明天暴力就可能降临在任何 “与众不同” 的人身上。


3、 知名编剧的“打兔子”言论:语言暴力也是帮凶
恐同暴力从来不止于拳脚相加,语言的刀同样能刺伤人。
编剧汪海林曾在微博公然将同性恋者称为 “兔子”,回忆 “打兔子” 的暴力历史时竟嘲讽如今的性少数群体 “满世界招摇”。
这种言论绝非简单的 “口无遮拦”,而是赤裸裸的语言霸凌。
他笔下 “九十年代挨揍时值得同情,现在维权就是得瑟” 的荒谬逻辑,本质上是在否定少数群体的平等权利。
当公众人物用 “耽美是预备队”“捧基女性很 SB” 等污言秽语攻击他人时,无疑是在给偏见站台,给暴力递刀。
要知道,对多元包容的社会而言,尊重不该分 “时候”,平等更没有 “例外”。


4、 城市文明的标尺:能否容下不同的色彩?
郑州,这座占据中原腹地的网红城市,正以 “中华文明之根” 的姿态向世界展示魅力。
但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从不只看摩天大楼的高度,更要看它对少数群体的包容温度。
当公园暴力事件的视频流出,伤害的不仅是受害者个体,更是城市的文明形象。期待有关部门以视频为证,迅速彻查此案,让施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WINDANG风昂编辑部
温馨提示:
大家注意社交安全,别在深夜单独去公园角落、废弃厂房等僻静处赴约,见面优先选商场咖啡厅、连锁餐厅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这些地方有监控,遇突发情况也易求助。
同时选安全可靠的渠道很关键,像成为WINDANG 风昂会通过严格身份认证过滤风险,会员会被按兴趣、价值观等精准匹配,能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搭建健康社交桥梁。
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从 “看见” 少数人的困境开始。
愿我们的社会能少一些偏见的利刃,多一些理解的目光;
少一些暴力的狂欢,多一些包容的勇气。
毕竟,当每个人都能被温柔以待时,才是真正的文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