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D,在Gay圈,狗都不谈?
最近 WINDANG 风昂编辑部在跟会员沟通、整理择偶需求时,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不少圈内朋友择偶时“会下意识避开在读 PhD 或博士后”。
说好的智性恋呢?
说好的学历控呢?
说好的Well-educated呢???
好像有点时过境迁的感觉。

1、高学历为啥成了 “顾虑项”?
其实 “避 PhD” 的心态还挺普遍的:
有人说 “之前接触过 PhD,聊了两次就没下文,总觉得不在一个频道”;
也有人直接在择偶偏好里标注 “暂不考虑学术圈在读 / 从业者”;
甚至有男生半开玩笑说 “不是我排斥高学历,是怕约会变成‘学术研讨会’,全程只能点头说‘对’”。
要知道,早几年 “博士” 这学历,在择偶里多少算 “加分项”,大家会觉得高学历意味着 “聪明、踏实、有钻研精神”。
可现在呢?在部分 gay 圈里,PhD 反而成了 “需要多观察观察” 的标签,不是说学历没用了,而是大家对 “伴侣适配度” 的期待,慢慢从 “学历高低” 转向了 “能不能聊到一块儿、有没有共同话题,能不能好好过日子”。


2、为啥大家对 PhD “有点慌”?
之所以会有这种顾虑,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我们梳理了接触到的案例,发现主要集中在这几个点:
长期泡在学术圈,PhD 们的思维习惯大多带着 “严谨、聚焦、讲逻辑” 的特点,可日常社交需要的是 “轻松、发散、能接梗”,两者一碰撞就容易 “聊卡壳”。
比如之前接触过一个研究物理的 PhD,会员跟他聊 “最近油价涨得肉疼”,他突然开始解释“油价涨幅与国际原油期货的数学模型”,还念数据你说这咋接?总不能当场搜学术论文吧?
更关键的是,不少 PhD 习惯 “只聊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圈外的事兴趣不大,时间久了自然没了聊天欲望。
我们配对顾问接触过的案例里,不少 PhD 的 “生活经验” 比同龄打工人少一些 —— 不是说他们笨,是长期跟实验器材、论文打交道,没太多机会练生活技能,感觉社会化程度不太够。
打工人每天要跟客户沟通、处理突发状况,慢慢就学会了灵活应对生活;可 PhD 的日常是 “按实验步骤来、按论文框架写”,面对生活里的琐碎小事难免显得手忙脚乱。
尤其是在香港这种生活成本高的地方,PhD 的收入和就业选择,也让不少人有顾虑。
咱算笔实在账:如果是香港在读博士,奖学金1.8W(可能有些兼顾项目比较多的会有三四万),扣掉生活成本,再加上交通、杂费,基本存不下啥钱,想实现 “奶茶自由 + 偶尔聚餐” 都得精打细算。
反观那些硕士毕业工作 3-5 年的,不管是做金融、IT 还是市场,月薪大多能到 2.5 万 - 4 万,生活质量明显不一样。
而且 PhD 的就业选择也窄,除了少数能进顶尖高校靠人才引进拿高薪,大部分只能继续读博后或去科研机构或者二三本院校做老师,想转行去企业很难:一是缺职场技能,二是企业更愿意招有工作经验的硕士。
两个人能不能长久相处,情商和共同话题很重要。但部分 PhD 因为社会化程度低,在察言观色和共情上会弱一点。
而且共同话题也少,PhD 的世界里大多是 “论文、实验、学术会议”,对社会热点、娱乐八卦、生活技巧了解不多,见面全程没共鸣,约会自然很难有下文。

3、不是 PhD 不行,是 “只有 PhD 标签” 不行
当然,咱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接触到的案例里,也有很受欢迎的 PhD。
比如有个会员的对象是 AI 领域的 PhD,不仅科研做得好,还爱健身、会做饭,周末会主动规划 “看展 + 吃网红餐厅”,聊起社会热点也有自己的见解,完全没有 “只会聊学术” 的刻板印象。
这类 PhD 为啥受欢迎?
因为 “PhD” 只是他们的一个身份标签,不是全部。他们既有学术的严谨,也没丢生活的情趣。
简单说,他们的 “人设是立体的”,不是 “只有学术的扁平形象”。就像有会员说的:“我反感的不是 PhD,是‘除了 PhD 啥都没有’的人 —— 既不会聊天,又不会生活,还要骂别人不懂学术。”

4、相处的关键,从来不是 “学历”
而且,整理了这么多案例和会员反馈,我们发现一个规律:择偶时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 “对方是不是 PhD”,而是 “两个人合不合拍”。
有人就喜欢 PhD 身上的 “踏实专注”,觉得一起窝在家看论文、讨论研究方向也很有乐趣;
也有人更偏爱 “懂生活、会接梗” 的伴侣,觉得跟 PhD 相处需要额外磨合,不如找同频的打工人自在。
这些选择没有对错,只是 “适合不适合” 的区别。
所以下次遇到学术圈的朋友,不妨先抛开 “PhD” 的标签,聊聊他除了科研之外喜欢啥,看看他眼里除了实验数据,有没有生活里的烟火气。
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个 “既懂学术,又懂浪漫” 的宝藏伴侣呢?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