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生了啥?小蓝Blued不能注册了!Gay圈慌了......
最近后台收到不少朋友的留言,都是关于 Blued 注册的事儿:“为啥新用户注册不了?”
编辑部的小伙伴特意去试了试,发现确实如大家所说无法注册,而且搜索发现Blued 的新用户注册通道已经关闭有段时间了。至于具体原因,官方至今没个准信。
作为中国第一大同性社交APP,Blued 不是普通的社交软件,它更是很多人探索自我、寻找同类的第一个窗口。
如今注册通道突然关闭,背后藏着的或许不只是 “技术问题” 那么简单。


1、 Blued的整改清单
Blued 的发展史上,“被点名整改” 几乎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最早一次引发大范围讨论,是 2019 年那波未成年人问题。当时有媒体曝光,平台上能刷到大量未满 18 岁用户的动态,甚至有人在私信里聊些超越年龄的内容
2020 年的 App 专项治理,Blued 更是直接被列进问题名单。当时查出的问题挺严重:用户数据没经过同意就传到境外,注册信息审核形同虚设,甚至有隐晦的色情内容在动态区传播。最让编辑部觉得离谱的,是它旗下曾搞过的 “Bluedbaby” 业务。明晃晃地推代孕服务,要知道这在国内可是实打实的违法行为。直到郑爽代孕事件闹大,这业务才连夜下架,但那会儿已经有不少人在上面留了联系方式,后续麻烦不断。
一次次整改通知下来,按说该越来越规范。
可编辑部收到的读者反馈里,吐槽 “平台越来越乱” 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多。


2、港深男生的真实吐槽:这软件,不一定顺心
我们和两位会员聊了聊,他们用 Blued 的时间都不短,吐槽起体验来,几乎没重样的。
1️⃣ 广告轰炸到想卸载,功能全靠 “氪金” 解锁
Sam 是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用 Blued 五年了,他说:“现在打开 App,跟打开广告弹窗合集似的,全是不闲聊的MB。
而且现在连闪照功能都要付费了,不然每天只能用两次,这还怎么保护自己隐私和社交?”
2️⃣ 见面像拆盲盒,虚假人设满天飞
Ken 在香港做室内设计,30 岁,说自己早把 Blued 当成 “反诈骗练习场”。
“前阵子聊了个男生,资料写 28 岁,180cm,发的照片是阳光运动型,结果约在尖沙咀见面,来了个看着快 40 的,顶多 175,见面第一句说‘照片是三年前的’。”
他无奈地笑了笑,“我当时差点找借口说‘公司加班’跑掉。”
Ken还说:“现在打开动态,不是晒肌肉就是问‘约吗’,想找个能聊电影、聊生活的,翻半天都翻不到。
上来就问‘照片发一个’‘在哪’,跟查户口似的。” 他说自己早就把 Blued 当成 “备用社交工具”,“真正能聊到一块儿的,还是线下活动认识的那几个朋友。”
3️⃣ 暗藏陷阱:诈骗与不良引诱防不胜防
除了上面的,还有造成了经济损失和巨大精神压力的“小蓝受害人”。
据之前的报道,有人在平台认识陌生用户后,被诱导进行视频聊天,对方先是露骨挑逗,诱使受害人脱衣露体,随后突然变脸称已录屏,以发送给亲友或单位相威胁,勒索数千元 “封口费”。受害者因害怕隐私泄露,往往被迫转账,事后不仅损失钱财,还长期处于焦虑恐惧中,甚至出现失眠、抑郁等心理问题。还有人遭遇过典型的 “仙人跳” 骗局:通过 Blued 结识的对象主动邀约见面,指定在偏僻酒吧或私人场所碰面。
受害人抵达后刚坐下,就有几名自称 “家属” 的壮汉闯入,污蔑受害人 “意图不轨”,拿出手机假装录像取证,逼迫支付数万元 “赔偿费”。
由于事发地点隐蔽,受害人往往因害怕惹麻烦而妥协,事后既不敢报警,又因财产损失和人格侮辱备受精神折磨。
还有位匿名读者说,他曾收到 “溜冰派对” 邀请,视频里多人吸毒,“举报后那账号第二天还在发动态,审核像摆设。”


3、社交的本质,从来不在软件里
Blued 暂停注册这事儿,或许对一些人来说少了个社交出口,但换个角度想,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
这几年我们接触了不少社群里的朋友,发现一个规律:真正能维持长久关系的,很少是纯靠软件聊出来的。那些在 Blued 里找不到的真诚,可能藏在周末的线下读书会里,藏在公益组织的防艾活动中,藏在同好组建的露营群、骑行队里。
虚拟世界的便利,不该变成 “偷懒” 的借口。少点对 “速配” 的执念,多点对 “慢交” 的耐心;少看资料里的数字,多听对方聊生活里的故事。
毕竟,健康的关系从来不是滑屏划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真诚的碰撞里,慢慢长出来的。
不管 Blued 什么时候恢复注册,想提醒大家的是:它只是个工具,别让它定义你的社交,更别让它困住你的生活。走出去,真实的联结,可能就在下一个转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