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与 GAY Dating是怎样一种体验?
我叫Davey,28岁,在香港搞设计。
五年前从伦敦回来,恋爱史像三集迷你剧——最长八个月,结局全是BE。
孤单的时候刷过小蓝,但对话框总死在“你好”和“发照片”环节。
有人聊两句就约酒店,吓得我直接卸载APP。我就想要段“慢炖老火汤”的感情,不是速食面。我叫Davey,28岁,在香港搞设计。
五年前从伦敦回来,恋爱史像三集迷你剧——最长八个月,结局全是BE。
孤单的时候刷过小蓝,但对话框总死在“你好”和“发照片”环节。
有人聊两句就约酒店,吓得我直接卸载APP。我就想要段“慢炖老火汤”的感情,不是速食面。


1、 第一次约会对象:诉讼律师
我的顾问老师说第一位是30岁的诉讼律师Henry,180cm,照片里白衬衫袖口卷到小臂,清爽得像法律条文。
约在一家复古咖啡馆,我对着镜子换了三件T恤,最后选浅蓝条纹——总不能穿得像去法庭吧。
他坐在窗边翻杂志,西装熨得能反光。
我走过去时手心出汗,手机在裤袋里发烫。
他起身标准得像礼仪示范,我内心OS:完了,这人是开会开上瘾了吗?
聊天从天气转到电影,他分析剧情分镜逻辑,我怀疑他提前做了约会PPT。
我说喜欢烤蛋糕,他点头:“能静心做事很好,我周末要么加班要么健身,规律惯了。”
我分享通宵赶稿的苦,他认真回复:“长期这样伤身体,建议规划时间。”
我内心白眼:大哥,我是想抱怨,不是要法律建议!
他接工作电话像在跟开庭汇报,道歉时礼貌得像法律文书。全程像参加没准备的考试,我绷着神经喝咖啡,感觉自己在接受人生审核。
当晚顾问说Henry觉得我俩性格不合。
我趴在床上回:"哈哈确实,做朋友还行,恋人不太合适。不过说真的,这还是我第一次这么'正式'约会呢——没有软件上的猜来猜去,不合适就直说,倒挺痛快的。麻烦再帮我瞅瞅下一位吧,我现在挺期待下一次了!"
发完觉得挺奇妙,以前在软件上遇到不合拍的,总觉得是自己的问题,现在倒坦然了:不合适就换下一个,这感觉比拧巴着聊天舒服多了。


2、第二次约会对象:金融行业
第二位是投行男James,32岁,照片里西装革履。
约在尖沙咀看维港夜景的西餐厅,他穿休闲衬衫,比照片顺眼。
他笑指窗外:“听说夜景绝,借机会打卡。”
话音未落,手机震动,他眉头微皱——我心里咯噔:不会全程被工作轰炸吧?
他说自己生活像瑞士表,分秒精准。
我讲学陶艺捏碎烦心事,他回:“费时间。”
我试图描述指尖触感,他突然切换话题:“你们设计师是不是都熬夜等灵感?”接着滔滔讲工作压力,手机又响,这次他戴着耳机参加了一个zoom meeting......
主菜上来时,我心里那簇小火苗已经熄了——他活得像永动机,我却像随性小溪。这哪是约会,分明是工作间隙抽空吃顿饭。
当晚我对顾问说:“人很好,但我们像平行线,各走各的。”
但这次更清晰:我不要“忙碌型人类”,累都累死了。


3、第三次约会对象:助理教授
第三位是一位历史系助理教授Edward,35岁,有一张照片是戴黑框眼镜抱书,眼神温温的。顾问说看他写的兴趣爱好,感觉跟你有点像,要不要试试?
于是约在铜锣湾旧书店的旧沙发,爬楼梯时声控灯忽明忽暗,我手心又出汗——文艺调调的地方,冷场多尴尬?
他推眼镜的动作有点可爱,开口就自曝:“看你是做设计的,我对视觉超迟钝,刷墙颜色能纠结半月。”
我噗嗤笑:“我定设计风格也耗一下午!”
他跟着笑起来,手指无意识敲着沙发扶手:"说来惭愧,我除了看书没啥爱好。你工作之余喜欢干啥?"
他突然眼睛放光:“电影?你最近看啥?”我们从《天使爱美丽》聊到《饮食男女》,他说学着电影里炖红烧肉,结果糖放多了齁得慌;
我说学着布置房间,把窗帘换成了电影里的薄荷绿,结果遮光太差被晒醒。越聊越觉得,沙发好像没那么硬了,空气里的霉味也变香了点。


4、第三次约会对象:助理教授
三次约会像三集真人秀。
Henry让我明白性格不合就像穿错鞋;
James教我识别“忙碌型”雷区;
而Edward让我发现:真诚效率比暧昧试探爽多了。
在这里,不用发那些试探来试探去的表情包,不用猜对方"哦"到底是敷衍还是真的知道了,坐在对面就能说"我喜欢这样"、"我不喜欢那样"。
以前怕被拒绝,现在学会坦荡说“不合适”。
原来相亲不是快餐,是帮你看清自己的镜子。
反正啊,老火汤需要时间,但炖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那个和你抢勺子的人。


5、配对顾问Monica说两句
做这行越久越明白,好的匹配不是找"对的人",是帮你看清"对的自己"。
Davey第一次见完Henry,笑着说"麻烦再找下一位"时,我就知道这孩子没把"失败"当负担——这心态多好啊。
他说"第一次正式约会挺痛快",我就把筛选维度从"职业搭不搭"调成了"生活节奏合不合";
第二次他开玩笑说"辛苦再筛筛",还说"知道太忙碌不适合自己",我又加了"兴趣能不能共鸣"和"有没有空投入感情"的评估项。
直到Edward出现——那个会为老电影里的配色激动,能听Davey讲烤曲奇小事的人,才真正碰对了点:他要的不是"条件合适"的标签,是"真实相处"的温度。
来这儿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烦了软件上的假面舞会,就想在现实里说句实在话。
上周有个做IT的会员说,哪怕没成,和约会对象聊俩小时开源代码,都比在软件上刷一天舒服。
这大概就是意义所在——不止是找伴侣,更是在快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城市里,给认真生活的人留个能坦诚聊天的角落。
没人规定第一次约会就得成啊。多见几个人,多聊几句天,慢慢就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啥,慢慢就学会怎么舒服地和人相处。结果重要,但路上的风景,还有那个慢慢变清晰的自己,更重要。
反正啊,慢慢来,总会遇到那个能和你一起把日子过成"老火靓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