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Gay老了之后很惨?理想的状态是咋样的!这部电影给你答案!
周末的夜晚,总该有部电影能让人心头泛起些什么。
有一部同志电影像巷尾老店的一碗云吞面,没有花哨的配料,却能在咽下最后一口汤时,让你鼻尖发酸。这部由太保和袁富华主演的小众香港电影,在内地鲜为人知,可太保凭它拿到第十四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袁富华斩获最佳男配角提名,足以证明它藏着怎样动人的力量 —— 那是关于两个暮年老人,在人生末尾拼命想抓住点什么的执着。
这部电影叫《叔・叔》。


1、 打破刻板:真实呈现的 “同志” 日常
《叔・叔》最难得的一点,是它打破了影视剧中对Gay调侃甚至嘲笑式的形象塑造。影片里没有刻意为之的兰花指与娘娘腔,呈现的就是两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
阿柏会在清晨的菜市场为了几毛钱和摊主讨价还价,一边嘟囔着 “现在的菜价涨得真快”,一边仔细挑拣着新鲜的青菜;阿海会戴着老花镜,坐在沙发上仔细研究彩票号码,时不时用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和隔壁邻居老李研究赛马的样子别无二致。
他们会在公园的长椅上晒着太阳打盹,会因为社区中心的活动安排和工作人员据理力争,和公园里下棋、聊天的其他老人没什么不同。它生动写实地表现出 “同志爱人” 的日常和真实的自我衡量:“我” 很正常,只是恰好爱上了同性而已。
阿柏在给老伴按摩肩膀时,手法娴熟又温柔,那份对家人的关爱真挚而自然;阿海在孙子放学回家时,会提前准备好甜甜的糖果,脸上的笑容满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
这种平和的呈现,让观众看到他们首先是 “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然后才是具有特殊性取向的个体,褪去了猎奇色彩,多了份真切的理解。
就像阿柏在和阿海闲聊时说的那样:“我每天吃饭、睡觉、过日子,和别人没两样,只不过心里装着的人,性别和别人不太一样罢了。”


2、隐秘试探:在压抑中萌芽的情愫
70 岁的阿柏走出公园公后在长椅上坐下,目光不经意间落在独自坐着的阿海身上,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眼神里却满是小心翼翼的试探。这便是他们情感的开端,充满了压抑与克制。
导演杨曜恺用细腻的镜头捕捉着每一个微妙的瞬间。
阿柏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当邀请阿海上车打算送他回家时,一句 “你坐后面吧”,道出了他内心深处对这份关系的隐藏。阿海眼神闪烁,点头称好,两人心照不宣地维护着这份隐秘。他们的生活看似平静,阿柏和妻子阿清辛劳半生将儿女拉扯大,阿海作为单亲父亲,65 岁时儿子阿永早已成家。
可在这平静之下,是两位老人对解放自我的渴望。只是作为不被社会认可的特殊人群,他们的联系始终笼罩在隐秘的面纱之下。


3、暗流涌动:现实压力下的情感挣扎
这份小心翼翼建立起来的关系,时刻面临着现实的冲击。
阿柏最担心的就是别人知道自己的性取向,而阿海的处境更为艰难。他的儿子阿永是基督徒,在基督教文化中,同性恋不符合教义,难以得到认同。电影中几次展现阿永对阿海明里暗里的不满,身为儿子,他显然知晓父亲最真实的一面。而阿永信教并热衷教会事务,影片暗示这很可能与父亲有关。
阿海的妻子和女儿对此却一无所知,在她们眼中,阿海是个话不多且随和的老人,她们只知道阿海担心年纪大了会被儿子送进养老院。
在社工召开的老人聚会上,阿海始终沉默地坐在一旁,看着其他老人倾诉。
这些老人并非不愿意住进养老院,他们清楚在普通养老院与 “正常老人” 没有共同语言,可他们更害怕自己的性取向被社会知晓,担心不仅影响自己,还会牵连家庭和子女。
阿海的沉默,是无数类似老人内心挣扎的缩影。


4、余味悠长:情感的爆发与回归压抑
两位老人的情感经历了 “压抑 —— 爆发 —— 压抑” 的过程。在一家隐秘的 “同志” 浴室里,阿柏和阿海终于卸下防备,依偎在一起,家庭的压力和内心压抑已久的情感在此刻爆发。
在彼此的陪伴中,他们仿佛找到了片刻的解脱,无话不谈,贴心知己,与在家庭中的状态截然不同。
然而,爆发之后,终究还是要回归现实的压抑。太保与袁富华用精湛的演技,将这种挣扎演绎得入木三分。阿柏在公园假装看报,眼角余光却追随着阿海;阿海在浴室用冷水泼脸,水珠混着未落下的眼泪滑进皱纹,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无尽的隐忍与渴望。
当柏对阿海说出 “我怕来不及” 时,太平山顶的夜景在他们身后模糊成一片光晕,那是他们内心深处对这份迟来情感的珍视与无奈。影片的结尾,两人在菜市场擦肩而过,没有拥抱,没有对话,只是转身瞬间都悄悄调整了握菜篮的姿势。这一细微动作,道尽了他们在现实压力下的无奈,也彰显了这份情感在压抑中依然存在的韧性。《叔・叔》讲的哪里是禁忌之恋,分明是每个普通人心里都有的念想 —— 老了老了,总盼着能为自己活一次。
那些被生活磨平的棱角,被责任捆住的渴望,在这两个老人身上看得清清楚楚。它或许不会让你痛哭流涕,却会在某个深夜想起时,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如果你也在为生活里那些说不出口的遗憾叹息,那一定要看看这部电影,它会让你明白,哪怕到了人生末尾,心里的那点光,也值得拼尽全力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