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深圳的TXL,哪个吃得更差一些?

深圳和香港,这对隔海相望的 “邻居”,地铁几站就能跨城,连空气里都飘着相似的粤语调调。

深圳gay爱往香港扫货,香港 gay热衷来深圳喝茶,两地的生活习惯像被拉得超近的磁铁,处处透着相似劲儿。

但你绝对想不到,深圳与香港,这两座地理位置相近却又风格各异的城市,孕育出的 gay 群体也有着诸多不同。

那么香港和深圳的TXL,哪个“吃”得更差一些?

1、 生存姿势:深圳卷王 VS 香港精致打工人

在深圳南山科技园,28 岁的阿杰每天过着 “代码 + 外卖” 的生活。

早上 9 点冲进公司,打开电脑前先熟练地点好一份肠粉套餐,撑过一上午后在午休时间和同事吐槽 KPI,顺手打开社交软件刷附近的人。

加班到凌晨是常态,凌晨1点的办公室粒他敲着代码,用手机给社交软件上刚匹配到的男生发消息,“今晚改完这个需求,明天又能瘫一天”。而在香港中环,35 岁的 Alex 每天西装革履穿梭在高楼大厦间。

早晨,他会先到街角的茶餐厅,点一份经典的菠萝油和热奶茶开启一天。

午休时,他和同事约在附近的连锁茶餐厅,一边吃叉烧饭一边聊股票。下班后,他还要参加各种商务晚宴,即使疲惫,也要保持优雅的笑容。

深圳的快节奏让阿杰们习惯了速食生活,香港的高压则造就了 Alex 这样精致又疲惫的打工人,两地的生存方式,一个主打 “活着就行”,一个追求 “优雅至死”。

2、  社交态度:深圳蹦迪人 VS 香港社交达人

深圳的 gay 社交主打一个 “嗨”。

23 岁的大学生Alan,每逢周末就约上一群朋友去福田的网红酒吧。灯光闪烁、音乐震耳,他和朋友们在舞池里尽情摇摆,时不时和新认识的人碰杯。

他手机里下载了五六个社交软件,每天都能收到各种派对邀请,还和朋友一起组了周末桌游局。

香港的 gay 社交则充满层次感。

40 岁的 Mark 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他的社交生活丰富又小众。

工作日晚上,他常去湾仔的一家隐蔽爵士酒吧,和几个老友点杯威士忌,听着现场演奏聊天。周末,他会参加同志读书会,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探讨文学、艺术。

他还有个私人会所的会员身份,每月一次的聚会,大家穿着正装,在优雅的环境中分享生活感悟和工作心得。

深圳的社交像一场永不散场的狂欢,香港的社交则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美酒,各有各的精彩。

3、 爱情模式:深圳快餐恋 VS 香港文火炖

深圳的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

25 岁的深圳设计师阿凯,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同城的男生小昊,两人聊得投机,当晚就约着一起去看午夜场电影。

看完电影后,他们在海边散步、接吻,很快确定了关系。

但这段感情只持续了一个月,阿凯忙着赶设计稿,小昊经常出差,两人渐渐没了共同话题,最后在社交软件上简单说了句分手,就相忘于江湖。

在香港,爱情更像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50 岁的 Steven 和 48 岁的 David 已经在一起 20 年。他们相识于一场公益活动,那时香港的同志环境还比较保守,他们只能偷偷约会。

后来,他们一起养了两只猫,还在新界买了小房子。每逢纪念日,他们都会去第一次约会的餐厅吃饭,一起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Steven 说:“我们经历了太多,现在只想互相陪伴,慢慢变老。”

深圳的爱情像夏日暴雨,来得猛烈却短暂;香港的爱情如细水长流,平淡却持久。

4、 文化画风:深圳潮人 VS 香港复古融合

深圳作为年轻的移民城市,文化充满了先锋性。

26 岁的插画师阿明,热衷于举办同志主题的艺术展。他和朋友在某创意园租了个小空间,把自己创作的彩虹元素插画、性别议题的装置艺术展示出来。

开展那天,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大家在作品前拍照打卡、讨论交流。

他还经常在网上发起线上艺术共创活动,召集各地的创作者一起用作品表达对多元文化的支持。

香港则擅长将传统文化与同志文化融合。

38 岁的导演 Raymond,拍摄了多部以香港本土同志生活为题材的纪录片。深圳湾与维多利亚港的海风或许同样裹挟着咸涩,福田 CBD 的玻璃幕墙和中环的摩天大楼也有着相似的冷峻轮廓,但在这看似相近的生存环境里,每个鲜活的个体都在用独特的选择勾勒生命轨迹。

有人在深圳的快节奏里主动按下暂停键,把加班的夜晚变成阅读时光;也有人在香港的精致圈层中跳脱出来,背着行囊去探索小众的生活方式。

没有谁一定吃得更好,也没有谁一定吃得更差。因为比地理环境与生活氛围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忠于自我的选择。

Magazine made for you.

Featured:

No posts were found for provided query parameters.